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科技日報記者3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勇研究員、朱靈研究員與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莢衛東教授合作,共同研發了基于數字等溫擴增的miRNA檢測新技術,可用于肝癌miRNA分子標志物的快速精準檢測,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診斷。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化學通訊》上。
我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約占全球一半以上,肝癌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肝癌起病隱匿,約80%的肝癌患者首診就已進入晚期。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幾乎為零,而早期肝癌經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60%。血清甲胎蛋白(AFP)是當前診斷肝癌的常用指標,然而約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正常,易出現假陰性,造成漏診。國家衛健委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版)》中已經將循環游離miRNA作為新的分子標記物納入肝癌的早期診斷,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可達86.1%和76.8%,大大提高了早期肝癌的診斷率。
miRNA是一類內生的、長度約為20—24個核苷酸的小RNA,需要在專業實驗室由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分離純化、探針制備和擴增檢測等。目前采用的傳統反轉錄熒光定量PCR(qRT-PCR)是一種相對定量的檢測方法,操作過程復雜、繁瑣。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用于肝癌相關miRNA快速檢測的數字等溫擴增新技術,設計開發了新型熒光自抑制探針,實現了miRNA的絕對定量檢測,提高了檢測靈敏度,解決了單樣本多靶標檢測難點。團隊相繼突破了微液滴高速制備與分發、高靈敏度實時熒光檢測、高精度圖像識別分割與統計算法等關鍵技術,并聯合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研究,建立了基于甲胎蛋白和7個miRNA的肝癌早期診斷模型。
該項目研發的“數字PCR預混液試劑盒”獲得了一類醫療器械備案憑證,在病原微生物檢測、腫瘤基因液體活檢、無創產前診斷等領域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原載于《科技日報》 2022-04-06 08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