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2月2日,奧運史上首次由兩名機器人“火炬手”完成水下傳遞!在北京冬奧公園蓮石湖下,水陸兩棲機器人與水下變結構機器人完成了精彩的火炬接力。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支持,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牽頭開展了“多機器人跨域冬奧火炬傳遞”項目,此次機器人水下接力就是其中一項。
在冰面下,水下變結構機器人游向下潛而來的水陸兩棲機器人,又穩又準地對接了機器人小伙伴“手”中的火炬。隨后,水下變結構機器人依靠自身高精度的冰下組合導航定位系統,精準地游至洞口,如芙蓉出水一般浮出水面,將奧運圣火傳遞給了下一棒火炬手。燃燒著的圣火點燃奧運的激情,機器人的水下接力也成為北京冬奧火炬傳遞的亮點。
這就是水下變結構機器人,一個會“變身”的機器人,通過本體可變形的設計,它既能高效航行,又能穩定作業。想要快速航行時,機器人就把機械臂與火炬藏在身體里,外形呈現為優美的流線型(圖1),這樣可以保證高效航行模式下的水動力性能。想要傳遞火炬時,機器人就利用升降機構實現載體上下分離(圖2),完成“變身”,從而增大機器人的穩心高。再切換到穩定作業模式,機器人伸出握著火炬的七功能靈巧機械臂(圖3),此時的機器人可以小范圍機動和懸停作業,來完成水下火炬傳遞。
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水下火炬傳遞既是亮點,也是難點。水下變結構機器人需要在水下主動動態對接另一臺機器人,這就對控制能力和精度提出了挑戰??蒲袌F隊歷時9個月的集智攻關,突破了復雜流場擾動的水下動態對準、機器人-機械臂厘米級精準作業、冰下高精度定位導引等關鍵技術,保證了水下變結構機器人這一浮動平臺,在野外復雜流場擾動條件下,控制機械臂手持火炬,達到并持續保持在末端厘米級的對接精度,從而順利完成火炬傳遞任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